潘鲁生:手艺传承民族文化
陈姌 • 2011-02-0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山东省文联主席、yl8cc永利官网院长潘鲁生教授在中国美术馆接受采访。(本刊记者 陈姌摄)
《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于1月9日至18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成果展是在项目主持人、山东省文联主席、yl8cc永利官网院长潘鲁生教授此前从事的民艺学研究和田野调查基础上开展的,旨在关注农村手艺现状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包括“手艺农村”字样和潍坊杨家埠风筝、潍坊杨家埠年画、荷泽曹县桐杨木、荷泽甄城土布、荷泽巨野工笔画、临沂临沭柳编、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等在内的全部展品,均出自农民之手。
30年间,潘鲁生先后调查传统手工艺村落285个,采访民间手工艺人1000余人,记录传统手工技艺121项,整理文字资料1000万字;并提出建立中国“手艺学”学科。
在展览现场,潘鲁生教授就项目的意义以及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问题接受了北京周报网的独家专访。
《北京周报》:作为“手艺农村”项目的主持人,您认为成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具有怎样的意义?
潘鲁生:“手艺农村”作为中国美术馆的开年大展,有两层重要的意义。第一,展示课题组五年来对山东文化产业调研的成果。第二,向社会各界推荐了来自山东的农民手艺。让大家认识到传统的手艺仍然在民间流传,让更多人看到手艺仍然是现代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我想,展览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促使手艺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们的项目经过了充分调研。这么多手艺人创造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应该获得广泛的认同。同时,这也是一个有创意的科研项目的结题活动。我们一直充满自信,这是手艺人给我们的力量。但也有遗憾,那就是要想赢得更多的人支持,包括政府层面、学界和更多人,还任重道远。
《北京周报》:作为项目结论的成果,您提出了包括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发展手艺支柱产业、发挥传统手艺资源创新当代生活方式、完善手艺产业链条实施手艺品牌战略等在内的关于农民手艺发展的八项建议。这些建议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提出的?
潘鲁生:建议主要是从政府、学界以及大学自身三个层面提出的。首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让它能够在新的时代延续下去,这也是举办这个展览的初衷。比如,农民手艺人自身的利益如何得到保证,需要政府在资金项目上,在手艺发展过程中的帮扶,让农民手艺人尽快致富,保障他们的利益得到落实。此外,手工艺是一个有相对规模的产业,需要一些相应的品牌来支撑,这样的品牌培育需要学界、教育界、设计界共同推进,使我们的手艺产业和农民创造的财富能够获得更大的价值。同时我们还提出了文化传承的问题,在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在文化产业需要融入民族文化的时代,手艺产业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这些需要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设计师和政府主管部门共同来完成。
《北京周报》:是什么支撑您从事民间艺术研究长达三十年?在调研过程中,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潘鲁生:过去研究民间艺术更多的是一种专业爱好,感觉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是濒临灭绝的艺术,有些无奈;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不让它们灭绝。而做到现在,我看到了希望,也有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在支撑——手艺在当下的生存已经跟现代生活密不可分。关键是我们如何来引导;应该呼吁全社会对民间手艺的重视,要让大家认识到农民手工艺人作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我特别感谢我的团队,大家都非常敬业,在调研开始时就有几十人参与,从大学的教授,到普通的本科生,有段时间整天去农村调研,晚上就住农户家,条件艰苦。在创意设计中,有一百多个本科学生参与了设计。
现在农村手工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提出了“农村文化产业”的概念,认为手艺品是文化产品,但它并没有被提升到中国文化产业的层面得到重视。每当谈起农村手艺,绝大部分人在谈经济效益,忽视了民间手工艺蕴含的深层的社会文化意义;没有想过是手艺稳定了农民群体,小到对家庭的和睦、大到对五千年文化的传承,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山东是农业大省,手艺产业从业人员150万,年收入1000亿。这对支撑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安全稳定,乃至文化建设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手艺活,农民在家就可以完成工作,无需外出打工,而且手艺产业本身是低碳环保的。农民能在家中培育自己的手艺,使生活更加幸福,促进家庭和睦,保持心情舒畅,提高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