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陈国忠,现任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旅游项目策划中心主任。2012年6月5日,“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yl8cc永利官网举办,围绕古村落保护相关议题记者采访了陈国忠先生。
记者:您曾经主持过很多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项目,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您能否谈一下山东省内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吗?
陈国忠:山东是一个农耕文明非常悠久的农业大省。去年山东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现在还有5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乡村是山东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和资源。去年山东省乡村旅游产值达到了490亿元,相当于全省旅游业总产值的六分之一,这样数字说明了三点:第一,乡村旅游在全国,特别是在山东有着非常大的潜力,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第二,现代城市人回归乡村、回归文化、回归生态成为主流,而且就目前看来,这个趋势是不可避免和逆转的,必将越来越兴旺;第三,在乡村和产业转型的过程当中,乡村旅游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例如,去年山东省蒙阴县旅游业的收入超过了农民从事传统农业的收入,也就是说,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获得的收益超过了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产业。
可以说山东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上,姜异康书记提出要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建设旅游文化名镇名村,这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指出了一条非常好的道路。
记者:目前,古村落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也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着力点。您如何看待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否从其中找到一个“双赢”的平衡点呢?
陈国忠:乡村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是并不矛盾的,而且我认为,这二者的结合是目前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一,乡村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将乡村文化的载体保留了下来。乡村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长期积淀和传承中形成的一种系统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乡村,通过乡村这个载体使得乡村文化在自己的原生文化中进行传承、展示和发展,这是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文化的载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而旅游无疑为乡村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旅游跟乡村文化的结合实际上是赋予了乡村文化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相结合的功能价值,是一种共赢的结合。乡村文化的原生态是文化态而不是资源,因此难以产生现实的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前几年的农村开发中,大家不注重文化保护的原因。旅游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使乡村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态的价值转变成了现实的价值,并且使这些价值通过旅游这个出口得到了完整的实现。
第三,旅游为乡村文化找到了一种活态的保护方式。对于文化来讲,传统的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是一种静态的过程,而且很多进入博物馆的文化也多是濒临灭绝的文化类型,难以构建出一种活态的文化。而旅游所建立的是一种整体的保护概念,把乡村的主体空间骨架——街、巷、房屋以及民间祭祀、集会、劳动、宗族活动的场所共同构建出的空间体系保留了下来。旅游把乡村历史积淀下来的礼仪、祭祀、信仰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来这个载体中活化地展示出来。乡村旅游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使村民成为文化传承、展示和发展的主体参与者。
文化和乡村旅游之间的结合满足了四个方面的利益诉求:第一个方面是学者,学者的诉求是要保护;第二个方面是商业开发者,他们的诉求是要产生利益;第三个方面农民,他们的诉求是在保留文化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第四个方面是政府,政府在这个诉求当中是希望农村能够富裕起来,文化能够保留起来,但是经济也要发展起来。这四者之间的利益诉求在乡村旅游这个点子上得到了一种整合,所以它不是“双赢”的过程,而是一个“多赢”的过程。
记者:众所周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民娱乐休闲的一种流行趋势,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对古村落的破坏现象也越来越常见。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问题的根源在哪呢?
陈国忠:乡村旅游对古村落的破坏的根源主要在于模式和机制上的问题。
第一,从开发模式上来看,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是在开发商的盲目冲动的促使下实施的大规模改造,这种改造不是立足于原有文化基础的改造,而是按照开发商的现代诉求,对建筑、机理和文化进行了改造,事实证明这是失败的
第二,从运行机制上来看,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缺乏农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形成了政府和开发商单独的行为,这种行为的最大特点就是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色彩和商业化色彩。传统农耕文化是排斥商业化的,高度商业化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是一对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模式和机制的问题是造成了古村落破坏的主要原因。
在模式和机制的问题之外,我们还要指出游客参与不足的问题。很多城市的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当中缺乏有效的引导,他们没有认识到我们文化的根在农村,他们不知道到乡村来干什么,为什么要来,这就涉及一个乡村文化教育问题。如果这些游客是带着一种文化寻根、文化祭祖或朝圣的理念来旅游的话,我想这种破坏会很小的。
我们现在要将乡村旅游上升到冯骥才先生所倡导的文化自觉、生态自觉的高度,对乡村文化的梳理、保护、展示持有一种责任感。通过旅游这个手段,既要将乡村文化保护下来,又要将其展示出去,从而形成乡村文化本身的效益。如果能够规范模式和机制的引导作用,结合对游客的教育,那么我想乡村旅游对古村落的破坏会越来越轻微的。
记者:规划先行,乡村旅游方能走得更远。这是您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观点。您能简要解释一下这一观点吗?在规划实施阶段,我们是否有相应的跟踪监测机制存在呢?效果如何呢?
陈国忠:应当说规划是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整合的一种最有效的切入点。规划就是一种前期的思考、设计、安排。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就是预,就是谋划,在规划过程当中,最需要重视的是规划师以什么样的理念切入这个规划,如何运用自身的专业让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得以实现,并能完美地展示给游客。
我感觉规划先行应该包含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规划应当把文化和旅游完整地结合起来;第二,通过规划把开发商、农民、政府以及市场之间的利益进行一个高度的整合,找到一个平衡点;第三,通过规划使整个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进入一个可持续的科学的路径。
规划首先要提出资源的本体价值的利用方向,然后去设计,这种设计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利用,更重要的一个是如何保护。在我做过的所有的规划当中,我们和开发商、政府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互动的追踪模式,很多乡村旅游项目我已经跟踪了10年以上,通过这种跟踪过程,我们希望把规划的理念和规划保护的措施完整地贯穿到开发商的商业行为和政府的管理行为中去,同时要建立一种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的作用是使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警觉的状态,能够及时发现文化与生态受到的破坏,并及时地制止和调整它,使乡村旅游沿着一种比较合理的路径去发展。所以规划既是一种整体的谋划,也是一种路径的设计,更是一种跟踪管理和调控的过程。
采访:任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