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

匠心独运 实践求真(四十二) |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青春遇非遗,薪火永相传”中华文化探查实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关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重要论述,发挥高校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的积极作用。视觉传达设计学院“青春遇非遗,薪火永相传”中华文化探查实践服务团的同学们前往即墨古城以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实地考察,探寻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村榼子。


指导老师:高畅、陈瑶 团队成员:孙硕、萧潇、闫景文、李华阳、李昱萱、严成宇、江南如晏、姜馨悦、徐子茹


一、前期调研与汇报

在出发前一周,团队成员对调查对象“葛村榼子”进行网络调研并开会讨论形成调研计划,确定了实践服务队本次的考察行程与服务内容。服务内容:1、制作调查问卷并广泛发布,调查各年龄段社会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体)对于葛村榼子等非遗文化、民间工艺的了解与关心程度。2、为即墨古城葛村榼子工坊制作关于榼子的信息设计,通过制作材料、过程和工具的可视化信息展板,积极宣传与推广葛村榼子,促进葛村榼子的传承与发展。



二、参观即墨古城葛村榼子工坊





团队成员抵达工作坊后,非遗技艺传承人王承厚先生热情地为队员们展示了刚刚制作好的榼子模具,讲解了一些地道的榼子知识。队员们在工作坊温馨的氛围中了解了榼子的社会背景、艺术内涵。

三、学习并体验雕刻榼子




王承厚先生现场示范葛村榼子的雕刻工艺,将已经完成“抢平”的榼子固定在木桩上,左手执一枚细长的平铲,将它贴在事先画好的铅笔草稿上,右手拿起一把圆凿扣准平铲头部,有节奏有规律地凿起来。凿出图案的一些固定内容,这一步是“站花”。

“站花”之后的工序是“刀刻”,这是最为复杂也最见艺人手艺的一步。意在刀前,形随刀走,有形无定势,状若行云流水,无半点迟缓犹豫。



实践队成员们根据刚才的观摩学习,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进行了操作体验。对于紧张不敢下手的团队成员,王承厚先生给予了鼓励,并手把手带成员完成了一些难度较高的部分。

四、采访非遗传承人

在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对王承厚先生进行了一些采访。王承厚先生介绍,葛村榼子的图案多样,最著名、最常用的是十二生肖、元宝、寿桃、鱼花等,这些图案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为了顺应时代,他也根据现代年轻人喜欢的物件创作了一些新型的图案,团队成员向他学习了图案创作的思路,将其应用于以后的视觉设计中。这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手艺人。不但每年给补贴,还扶持非遗传承人开店。王先生的子女也通过互联网,把“葛村榼子”卖到了世界各地。王先生还说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精神的坚守,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需要青年学子去发扬光大。




五、路人采访与问卷调查结果



在街访中,年龄在35岁以上的中青年群体均表示自己认识榼子并且使用过,部分可以大概说出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制作材料、方法。




年龄较小的00后群体在问卷与街坊中,有很多人表示自己仅仅听说过,并没有见过,更有一部分人表示没有听说过。调查问卷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这也反映出当前一些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弘扬的广度不宽、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发展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为我们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养分,在社会发展到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

视觉设计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方便人们感知,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及审美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视觉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视觉设计师们如果能更好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应用到设计工作中,对我国的设计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有效进行都有重要意义。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希望大家能够更加重视传统技艺传播与继承,担负“守正创新担使命,赓续文脉谱华章”的历史使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广泛的群众中、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中焕发新生。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