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yl8cc永利官网“智‘汇’非遗,创‘艺’融新”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响应东营文旅“绿皮火车·漫游东营”推广宣传活动来到东营市,以利津县为切入点,探索黄河入海口非遗文化,开展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乘坐绿皮火车来到东营
非遗韵味,地方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东营市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进行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努力,不仅深入挖掘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建立起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并打造非遗传承创新平台。东营市积极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自2020年10月开始在垦利区先行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并迅速在全市城市社区推广,同时将试点工作向农村社区延伸,加大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并且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这一先进做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人民的收入,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体验感受和消费。
一、古窑十八梭
古窑十八梭,用手工诠释璞琢之美,以纯手工制作为特点,其成品精致平整,无针眼,拥有色线交织形成的丰富几何图形。“十八梭”即平布、凉席、斜纹等十八种技法,以十八种技法、七种主色为纲演变出成百上千种图案,织出风格各异的布匹,既有粗犷豪放,也有质朴典雅。团队成员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纺线与织布两道工序,看似简单的操作最考验工人的精力与专注力,每一块布料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传承人刘利红提到,当地采用“非遗+农户”、“非遗+工坊”的模式,既成功地保留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帮助村民实现了经济上的增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团队成员们也希望通过自身的专业所学助力古窑十八梭的创新发展。
团队参观调研利津望参古窑十八梭家纺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利津曲酱
随后,团队一行来到了利津曲氏酱油醋的发源地——利津县南岭村。团队成员了解到曲氏酱油的酿造工艺需经过选料、蒸煮、制曲、发酵、淋油等十六道工序。在原料上,严格选择绿色、天然和无公害的小麦。传承人表示:在制作过程中,制曲和发酵是关键环节,前后需365天左右,期间还要进行晾晒、通风、搅拌和翻缸等复杂工作。每滴酱油都凝聚了匠人的精心照料,这份耐心和细致,令每一瓶酿出的酱油都充满了故事和灵魂。
团队观看利津曲酱制作过程
三、剪纸技艺
实践团队一行分别走访了李艳红剪纸工作室和利津王家宫廷剪纸。李艳红工作室内部展示了各种风格的剪纸作品,从传统图案到现代设计,每一件作品都展示了精细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李艳红不断探索剪纸艺术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用途,使传统剪纸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同时,通过开设工作室和培训班,传承和推广剪纸艺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爱好者,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团队走访李艳红剪纸工作室
利津王家宫廷剪纸拥有百年历史,是当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家剪纸的传承人介绍了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制作流程。队员们借助此次了解体验剪纸艺术的机会,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决定将这份宝贵的经历带回学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剪纸艺术,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师生走访利津王家宫廷剪纸
四、利津水煎包
利津水煎包是山东省利津县的特色地方名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其传统手工技艺已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团队成员品尝了此项美食后,纷纷赞不绝口,被这道佳肴所征服。当地人表示:利津水煎包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历史的延续,它代表了利津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代表了他们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利津水煎包
五、黄河澄泥印
千百年来,黄河不仅以自然之力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更是以文化之魂供给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源头活水。黄河澄泥印便是黄河流域诞生出的文化瑰宝,采用黄河岸边积淀的红泥制作而成,这种泥土具有独特的质地和色泽,使得成品在外观上呈现出光泽圆润的效果。黄河澄泥印,生于水,成于火,从积沉的细腻红泥到匠人精湛的工艺,黄河澄泥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传承人在利津县开设工作室,一边制作和售卖澄泥印,一边承接研学项目,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不仅推动了澄泥印艺术的传承,也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团队参观调研黄河澄泥印
六、佛头黑陶研究所
实践团队一行来到垦利区佛头黑陶研究所文化产业基地,佛头黑陶是东营市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其“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特点而著称,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誉为“齐鲁黑陶之花”。成员们在基地上手体验黑陶制作,并观摩了师傅们制作的黑陶成品。
在师傅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如何将陶土揉捏、塑形,再细致地雕刻出各种花纹和图案。制作过程中,成员们遇到了各种挑战。陶土太湿会黏手,太干则难以塑形。成员们不仅掌握了黑陶制作的基本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他们表示,将珍惜这次难得的经历,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调研佛头黑陶研究所并体验制作
七、葫芦雕刻
葫芦雕刻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黄河沿岸流传已久,艺人们以针刀为笔,在葫芦上雕画出大千世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也亲自尝试了雕刻葫芦的过程。他们用手中的刻刀,小心翼翼地在葫芦上刻画出线条和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队员们逐渐掌握了雕刻的技巧和精髓。实践队员切身体验到这一艺术的独特魅力,葫芦雕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传承,每一代雕刻师都倾注了无数的汗水与心血,将这门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团队成员动手学习葫芦雕刻
八、草木植物染色
最后,团队一行来到了草木植物染色非遗体验坊,植物染色工艺是一种古老且环保的染色方法,主要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部位提取色素来给织物着色,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还因其环保性和独特的美感而在现代重新得到关注。在体验坊,传承人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植物的染色特性和方法技艺,团队成员切身体验草木染色,运用捆、扎、包等方式做好即将浸染的帆布包雏形,再投入染缸染色,最终清洗晾干。这次体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之旅,更是一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与价值的洗礼,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队员切身体验植物染工艺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深深植根于其特定的地理及文化背景中,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除了对非遗项目的调研体验,团队还通过参观调研利津县博物馆、黄河文化馆、东营市美术馆等地,体会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非遗文化的现代表达。
01利津县博物馆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利津县博物馆参观调研。通过了解当地发展历史和革命文化,团队成员们深感震撼,他们不仅被利津县悠久的历史所吸引,更被这里的红色精神所感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他们决定深入基层,走进垦利区的杨庙社区。
师生共同参观利津县博物馆
02杨庙社区
实践团队跟随习总书记的脚步来到了杨庙社区。团队参观了南展历史文化展厅,并详细了解社区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在社会治理、为民服务、促进群众增收等方面的工作情况。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对当地的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纷纷表示,要以本次实践为起点,虚心向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品格,增长才干本领,力争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有所贡献。
师生共同走访杨庙社区
03黄河文化馆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孕育的文明源远流长。为深入了解黄河入海口的地域特色,团队一行人前往黄河文化馆,感受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馆内,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展览等多种形式,黄河的壮阔与文化的深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生动展现了黄河沿岸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参观黄河文化馆
04东营市美术馆
为深入体验东营城市文化独特魅力,实践团队走进东营市美术馆,参观了“四时之约·荷风清韵”中国画作品邀请展。这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东营文化底蕴的绝佳机会。馆内展出的每幅作品都巧妙地融合了东营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展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
团队参观东营市美术馆
05东营市文化馆
满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绣品细致精巧、色彩艳丽、景色逼真,既具江南刺绣的柔美,又有北方人粗犷豪放、大气磅礴的性格特点,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它的制作技艺精良考究,艺术风格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团队走进东营市文化馆“非遗赋能东营,满绣书写华章”特展,满绣第五代非遗传承人蒋老师为成员们讲解了刺绣的蚕丝种类、针法种类,并观赏了传承人及艺术家们的精美作品。队员体会到满绣制作的复杂工艺和高超技艺,对工匠们的精湛手艺和敬业精神表示钦佩。
团队前往东营市文化馆参观满绣特展
06黄河口滩羊产业园
盐窝镇曾是一望无际的盐滩,土地盐碱化严重,种植业不发达,但却适合牧草生长,从2010年开始,当地因地制宜逐步发展规模化养殖,形成了如今的黄河口滩羊产业园。黄河口滩羊产业园不仅是一个农业生产的场所, 更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链发展典范。通过高科技的引入和生产模式的创新,产业园在提升当地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推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产业园的成功运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不断探索和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管理方法,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将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继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
师生共同参观调研黄河口滩羊产业园
特色非遗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替中找到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团队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对东营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入的了解,深刻感受到了创新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些独特的文化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见证,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当地人民的收入增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队员们表示将积极发挥学校专业优势,通过各种方式传递东营的声音,讲好非遗故事,推动中华优秀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